高雄甲仙從日治時期的交通補給點、樟腦與移民聚落起源,到客家人將芋頭由水耕改為旱作、風味更濃的在地條件;南橫公路通車後,旅宿與冰果室興起,芋頭加工從芋酥片、冰棒到「手打芋冰」逐步成形。來賓甲仙形象商圈理事長與統帥芋冰城負責人分享產業如何由早期「請吃冰、賣伴手禮」轉為「付費也要吃到更好的冰」,並以配方、甜度與口感不斷迭代;手打與機械的差異在於入口的Q彈與層次,而「體驗式打冰」也成為地方特色。甲仙的美,不只在芋頭的甜,更在店家彼此借料、共好共榮的人情味。
嘉義步調「剛剛好」:一座適合用時速5公里慢看的城市。 成人街=昔日「米街」到今日藝廊與小店聚落,風格各異、故事滿載。 「木都」底蘊:林業鐵路、檜木與木構建築,讓城市自帶木香。 政策助攻(舊屋活化、青創補助)→ 年輕人回流、第三空間盛行。 2663 的由來:取自阿里山最高峰大塔山海拔 2663 公尺,空間作為共享與交流節點。 嘉義咖啡密度高、店主以個人美學與在地素材(阿里山咖啡、茶)說品牌故事。
沿著太平老街走去,濃郁湯香四溢,承載著糖廠繁華與老街風華的記憶。早年以挑擔叫賣起家,如今延伸出阿明、瑞銘、阿基安等同門老店,傳承半世紀的手藝。來到溪湖,必點溫體涮羊肉與鵪鶉脖子肉,再佐在地綠蘆筍或新鮮蔬菜,湯頭層次鮮美而不膩,炒羊雜、鐵板羊肉、羊油拌麵線更是經典吃法。這裡不僅是一頓熱氣騰騰的冬令進補,更是一段地方產業與文化交織的故事,邀請旅人四季都能走進溪湖,細細品味一鍋羊肉爐背後的溫度與人情。
這集節目帶大家走進 苗栗泰安豆腐一條街,主持人訪談「黑皮臭豆腐」老闆游楨明(阿明哥)與返鄉青年黃文詣。節目中介紹了豆腐街的起源、當地好水質與傳承三代的豆腐店,以及獨特的 黑皮臭豆腐 製作方式。除了豆腐,還結合溫泉、露營、竹筍與原住民蔬菜等特色,展現了 客家與原住民文化交融 的魅力,也凸顯青年返鄉投入地方創生的力量。
公益路因靠近勤美綠園道、市民廣場等人潮聚集地,十餘年間逐漸形成全台知名的燒肉聚落,如今已有兩三百家店,各具特色。台灣人愛吃肉,從傳統的焢肉飯到現今的炭火燒肉,展現「無肉不歡」的飲食文化。 節目中談到桌邊代烤的貼心服務,讓消費者享受「富豪級」體驗,甚至有客人專屬的餐具與服務,營造尊榮感與歸屬感。兩位來賓也分享人氣肉品選擇,從奢華的「夏多布里昂」到平價美牛的高 CP 值搭配,展現多元化的選擇。 除了肉品,醬料與小菜也是一大亮點。岩手燒肉的自製燒肉醬、胡椒鹽與辣椒深受顧客喜愛,甚至有人大量訂購當伴手禮;KoDō和牛燒肉則以特製醃洋蔥搭配和牛,成功化解油膩感,成為招牌。 整體而言,台中公益路燒肉一條街不僅是一條餐飲聚落,更是融合文化、服務與味覺的城市節奏,吸引在地居民與外地遊客,成為台中獨特的美食地標。
本集將帶你深入了解屏東職人町的地理位置與彩繪建築特色,認識傳統日曬掛麵背後的堅持與屏東特殊的氣候地理優勢。節目中也分享了在地青年如何透過品牌聯名與創意合作,拓展自己的職人影響力。同時,我們談到職人一條街如何透過平台與活動串聯資源,成為夢想的孵化基地,讓更多職人精神與手作故事被看見,展現地方創生與青年返鄉的可能性。
本集帶你走進台南鹽水,從元宵節風炮文化聊到巷弄中的歷史與故事,更聚焦於在地特色的「意面一條街」。主持人張煌珍副院長邀請鹽水月津港文化觀光商圈理事長丁藝燕,以及阿妙意面第三代經營者郭藝豪,一起聊聊意面的由來、製法特色,還有返鄉青年如何用創意活化老鎮,發展出結合美食、文化與觀光的品牌魅力。 節目中還將介紹月津港的藝術裝置、老戲院、八角樓等景點,以及近年青年返鄉創業的故事,從傳統意面到手工冰淇淋、木作甜點店,展現鹽水獨有的溫度與活力。這不只是一條美食街,更是一段文化傳承與地方創生的動人旅程。
探討百年酱油文化與地方小吃。 瑞春酱油傳承四代,以黑豆酱油聞名,搭配糯米勾芡,保有傳統風味。 延平老街擁有仿巴洛克建築,融合閩南人文特色,是飲食與文化的交匯點。 當地推動觀光工廠、老街美食、文化活動,展現深厚的地方自信與創新精神。
六龜溫泉美食一條街結合了碳酸氫鈉溫泉、美食和在地文化,是一條能讓旅客放鬆身心的療癒路線。這裡有十家大型溫泉飯店、野溪溫泉探險、梅子料理、香檳鳥和得過米其林八顆星的六龜山茶,還能在南橫埡口看雲海或到藤枝森林公園吸芬多精。純樸熱情的居民與優美自然環境,是六龜最珍貴的魅力,來這裡泡好湯、喝好茶、好好休息,絕對值得一遊。
本集走訪嘉義新港神果子一條街,講述百年糖果「新港飴」的故事: 從日治時代誤打誤撞的糖漿,到成為媽祖廟供品,再到今天的文化象徵。
田尾人視園藝為生活,農民熱心奉獻,透過「以農民為師」把花卉文化分享給大眾。 濁水溪孕育了田尾肥沃的土壤,造就「365天的花博」。 無論短暫遊覽或深度旅居,田尾都是體驗美好療癒生活的最佳目的地。
品牌一條街的故事EP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