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走進彰化溪湖,空氣中不只是田野的青草香,還混著一縷縷從巷弄深處飄來的湯香。那是羊肉爐的味道。這座小鎮的冬天,從來不靠天氣來提醒,而是靠一鍋鍋翻騰的熱湯、炭火上的鐵鍋、與街坊熟悉的招呼聲,讓人知道又到了回家的時候了。
溪湖,是台灣唯一一個以羊肉爐成為地方代表的鄉鎮。這裡的冬天,不需要過多渲染,街角店家早已升起爐火,讓人循著氣味與記憶找回熟悉的日子。羊肉爐在這裡,不只是料理,更是一種季節的訊號,一份生活的節奏。
1944年,溪湖第一家羊肉爐店誕生了。它的名字叫「楊仔頭」,創辦人楊頭從擺攤起家,賣羊肉米粉、麵線、米糕,慢慢地發展出屬於溪湖自己的羊肉爐風格。那時候的溪湖,還沒有「羊肉爐街」的名號,只有在地人的一鍋心意與老顧客的口耳相傳。老店的湯底濃厚,帶著歲月熬煮出來的韻味,直到今天,還是有遊子從外地專程回來,就為了那一口熟悉的味道。
真正讓溪湖成為「羊肉爐之鄉」的關鍵,是這裡有全台僅存的兩處羊隻交易市場之一。每天清晨,市場熱鬧地進行羊隻買賣,新鮮的本地努比亞山羊當日現宰,當日送進店家廚房,保證了羊肉爐最關鍵的靈魂:肉質鮮嫩、幾無腥羶。
溪湖羊肉爐的湯頭分為兩派 - 中藥與薑絲。中藥派講究藥膳補氣,加入當歸、枸杞、熟地、黃耆等十多種藥材熬製,湯色濃厚,入口溫潤回甘;薑絲派則以大量老薑與米酒提味,湯頭清香有力,適合想吃得清爽又暖身的人。
老一輩多愛中藥,小輩偏好薑絲,但不論選哪一派,桌上的湯都是大家共享的味道。一家人圍坐,長輩將羊肉片一片片下鍋,晚輩則搶著撈豆腐與麵線。那鍋湯,不只燉羊,也燉著家人的默契。
走在溪湖的忠溪路、福德路、員鹿路、民生街上,一家家羊肉爐老店在街角佇立。有的牆上貼滿泛黃的報紙與剪報,是店主年輕時得獎的記錄;有的老闆娘親自招呼熟客,還記得誰家孩子今年升學、誰家的狗最近沒出來散步;也有返鄉青年重新改裝父母的店,保留古早味的湯底,卻添上了清水模與木質燈箱,每一家都有一種氣場,一鍋湯,幾張桌,日復一日地接住每一位飢餓的胃與思鄉的心。
目前,溪湖鎮內約有二十家以上的羊肉爐店,形成一條風味橫貫的「羊肉爐街區」。其中,包括創始店「楊仔頭羊肉爐」由老倉庫改建,歷史最悠久;阿明羊肉爐以六十年老字號為號召,地點位於員鹿路,價格實在;阿秀羊肉爐由台北返鄉經營的女兒接手,店內有設計感,以及老春芳羊肉爐、阿枝、阿清等知名店家,每一家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鍋老湯與老故事。
你不必刻意尋找名店,只要選一間走進去,讓那鍋湯慢慢告訴你:這裡就是溪湖。在溪湖,羊肉爐不只暖胃,更暖心。它不是追風潮的美食,而是小鎮裡生活的常態,是巷口熟悉的煙火味,是爸媽煮湯時喊你回來的語氣。
若你在某個冬天或感到疲倦、不確定下一站的方向,也許不妨來溪湖走走。坐下來,點一鍋熱湯。你會發現,這裡什麼都沒變,變的是你,終於懂得什麼叫「吃進肚子裡的安心,才是真正的家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