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街區故事

:::
新北金山・地瓜一條街
地瓜尋味趣,新北金山地瓜一條街
 

「風吹金山來,飄著的是地瓜的香氣。」在北海岸的山與海之間,一條老街靜靜鋪展,那是地瓜與時光編織的軌跡。

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金包里老街,早在清朝嘉慶年間便已成形,是金山開墾最早、也最繁華的市街之一。它見證過艋舺通往淡水的商旅路線,也承接著來自漁港與農村的物產交流。街道兩側的閩式紅磚屋與巴洛克式立面,在今日或許已無當年的喧囂,卻依舊站立於時光邊上,靜靜地,說著故事。

「金包里」的名字,來自平埔族語「Kimpari」,意為「溫泉湧出的地方」。在耕作之前,這裡是部落生活的原鄉;在熱鬧之前,是通往北臺灣的驛路節點。

隨著清代移民拓墾,金包里逐漸發展成為商旅往返艋舺與淡水間的重要中繼站。挑夫的腳步、魚米的香氣、人聲鼎沸的市集,曾在這裡來來往往,寫下一段繁華。日治時期,紅磚與洗石子築起新樣貌,仿巴洛克式的老屋立面靜靜伫立,訴說著那個從農村走向現代的轉身。

而戰後,濱海公路取代驛道,年輕人外出,老街沉靜了下來。商號歇業,騎樓落塵,一度只剩幾聲晨昏雞犬的回音。但某些氣味不曾遠去,甘藷的香,像記憶的餘溫,在巷弄之間,等候重返日常。

在眾多記憶中,臺農66號地瓜的香氣始終未曾遠去,也是一股溫暖的存在。金山位於臺灣北端,氣候濕潤,火山灰質的土壤富含礦物質,自然適合地瓜生長。自日治時期起,地瓜便是金山農家的命脈。當時為應付糧食供應,日本政府大量推廣地瓜種植,地瓜田遍佈於山坡與丘陵;日曬雨露之間,金山地瓜以其鬆軟綿密、香氣濃厚而聞名。

金山老街與地瓜意象
▲ 漫步在金山老街,遊客必嚐地瓜的味道。

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地瓜是庶民生活的日常。蒸的、烤的、煮粥、磨粉,無論作為正餐或點心,它都在柴火與炊煙中飽足農村的身與心。隨著時代推進,農村人口外移、飲食習慣西式化,地瓜一度被視為「老一輩的食物」,逐漸淡出年輕世代的視線。

但地瓜並未消失,它只是等著被重新看見。走進今日的金包里老街,迎面而來的不是連鎖品牌的霓虹燈,而是一攤攤販售各式地瓜產品的小攤、清涼誘人的特色冰店,還有街邊緩緩冒著熱氣的烤地瓜車,一簍簍黃澄澄的地瓜安靜地坐鎮其上,等著與人對話——轉角遇見的地瓜香,老街上的新與舊。

地瓜產品攤位
地瓜零食特寫
▲ 地瓜零食酥脆爽口,咬下去喀喀作響。

商家們製作販售的地瓜片與零食,酥脆爽口,咬下去喀喀作響,總讓人不自覺一片接一片,停不下來。而更吸引目光的,是一間間以地瓜為核心創意的店鋪,如地瓜冰淇淋、聯名地瓜片、各式手工甜點等。這些混合傳統與創新的作品,藏著年輕人對食材的詮釋,也讓地瓜從庶民主食,轉化為具美學與文化價值的記憶媒介。

這場「新舊交替」的轉變,並非一夕之間。它是多年的累積與等待——正如地瓜在土壤裡緩慢成熟,這條老街也在沉靜中尋找自己的新節奏。

金山甘藷季不只是農產行銷,更是一場文化認同的展演。從地瓜田野的控窯體驗、親手掘地瓜,到地瓜創意料理市集,再到地瓜主題藝術展,金山人以地瓜為媒介,召喚在地情感與歷史記憶。

金山甘藷季活動
金山地瓜特寫
▲ 金山地瓜以其鬆軟綿密、香氣濃厚而聞名。

地瓜產季期間,金包里老街尤其熱鬧。遊客來來往往,有人坐在老屋騎樓下吃著地瓜冰淇淋,有人站在街角拍攝手工烤地瓜的煙霧。那煙裡,有甜味,也有生活的溫度。這場祭典像是一座時光的橋,連結了農村歲月與當代感官,也讓「吃地瓜」這件事,不再只是溫飽,而是一次文化的參與。

步行之間,走進地瓜的時間感。「這裡的地瓜,不只是食物,更是一種生活節奏。」老街不長,卻適合慢行。每一間保留下來的老屋、每一段用紅磚鋪成的街面,都像是時間流過後留下的刻痕,經過熟悉的騎樓與泛著舊光的木製招牌,或許會突然意識到這些街角的老味道,從未真正遠離。

百年老屋與地瓜街景
▲ 百年老屋與地瓜的街面,像是時間流過後留下的刻痕。

地瓜的暖會悄悄在心裡佇足。「不是每條老街都有味道,但金包里的街,有一種地瓜的溫柔。」走過金包里老街,也許你不會記得所有店家的名字,不會記得所有地瓜的種類,但你會記得那股淡淡的甜香,在巷弄轉角悄然浮現,在柴火爐邊升起的熱氣中盤旋。

那是一塊地瓜落入手心的溫度,那是富饒的土地滋養我們的重量,是街屋牆角斜落的光影,是老街不曾說出口的情話。而我們在其間,不只是經過一條老街,更是讓一種味道,在心裡留了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