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高雄甲仙,眼前是山巒起伏與老街緩步交錯的風景,而空氣中飄來的,竟是淡淡芋頭香與歲月沉澱的故事香氣。這裡不只是地名,更是台灣族群融合與地方產業更迭的縮影。
民國初年,甲仙因坐擁豐沛山林資源而崛起。這裡遍布樟樹,盛產樟腦油,是當時極為珍貴的化學原料與外銷要角。林業與樟腦產業的興起,為甲仙帶來一波移民潮,尤其吸引來自桃園、新竹與苗栗等地的客家族群南下開墾。他們與原有的閩南居民、原住民一同在山林間開鑿道路、興建家園,逐漸形成族群共融、互助共生的社會風貌。
在這個群山之間的交會地,語言與信仰交織,飲食與文化融合。甲仙的市集上,有客家鹹湯圓、有閩南米糕,甚至也能見到原民的山產料理。這樣的多元融合,成就了一個既保有傳統,也勇於創新的地方性格。
甲仙的芋頭傳奇,每個店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,有的是隨著在地農產的轉型,以芋頭研發出手工芋頭冰淇淋;有的則是在芋冰之外,投入開發芋酥片與芋泥餅等多元與創意產品。
其中,甚至有一段冰品傳承可以從日治時期的昭和年間說起,當地經營「瑞和商號」的店家,傳授製冰技藝給兒子與媳婦,為求與眾不同,第二代走遍南台灣尋訪各式冰品靈感,最終回到家鄉以尚未廣為應用的甲仙檳榔心芋為原料,開發出「芋仔冰」, 這項創新冰品於1974年問世,命名為「小奇芋仔冰」,也成為甲仙地方冰品文化的另一座地標。
然而,甲仙也曾歷經低谷。樟腦產業在戰後逐漸式微,林業衰退使地方經濟陷入停滯。更重大的打擊,來自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。山崩與土石流重創甲仙,交通中斷、家園毀損,整座山城幾乎與外界失聯。在最艱困的時期,地方居民未曾放棄,他們堅韌地重建家園,也重新思考甲仙的未來。
地方觀光與文化產業因而成為重生的契機。老街修復、故事導覽、 在地農產加工,逐步帶回人潮與希望。而街角那些歷史悠久的冰店,更成為觀光路線上不可錯過的溫柔驛站。 一碗芋頭冰,冰的不只是味蕾,更是兒時記憶與族群情感的凝結。
如今的甲仙老街,是一條充滿故事的文化街區。斑駁紅磚與手繪牆面見證歷史流轉,芋香四溢的巷弄裡,流傳著一代代居民的堅持與創意,讓老味道有了新生命。每一家店鋪,不只是商號,更是族群共榮、文化傳承的縮影。
甲仙,這座曾經因山而興、因水而苦的小鎮,如今正以芋為名,以情為橋,慢慢凝聚來自四方的注目。未來,它不只是一個地名,更是一個以記憶、土地與人情味構築而成的感性故事。